若想要判斷自己類型或有其他需求可以直接跟我們聯繫

總覽

動機:發揮自己、改善人際互動

要發展成獨立個體,不管是價值觀還是思維都牽涉到對本我了解與整合,人有先天本性與後天教養的雙重因素(英文:nature and nurture),而每個人看待人生不太一樣,關注的層面也有所不同,「心理類型理論」系統式地說明人之間的吸收資訊與做判斷依據的差別,(延伸理論還陳述「性情」所關心及由「互動模式」表現的方式所帶來的差異),深入了解本性自然偏向,不管改善與整合自己內與外在的生活,還是調整人際關係、溝通與期待,都有瀝青作用,有助於解除久存的誤解及有意識地面對自我本性的限制。

人生有多種面向,不管是工作、身體健康、人際關係、自我意識與發展等,個人總是有一些部分顯著更有自信,願意迎接挑戰,但單一邊優秀不見得能改善其他方面的不足,若意識到本性具有認知偏好,默認支援某些方面的發展,而相對忽略其他,容易陷阱,可選擇有意識地面對自己本性的限制與短處、調整標準、設計適合自己發展與克服的策略。

人際關係,在無意識中進行,或察覺不到或忽略人之間的認知差別,投射相似或互補的期待,是我們大多數人默認模式,容易造成摩擦或誤解,「心理類型理論」不僅提供系統式說明他人的認知差異,還提高了解彼此之間的不同,進而有意識達成互補與相學的效果。

不過總是要小心使用,容易陷入刻板印象限制對他人的了解,以標籤掩蓋真實的他或她;每個人是獨特的個體,有其個人經歷、成長與生活環境、選擇與發展程度,據我個人經驗,心理類型在其中扮演重要,但非決定性角色。

歷史根源

理論的基礎來自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年),瑞士的早期心理醫生(Psychiatrist),早在1904臨床試驗之中察覺到「個人因素」(personal equation),發現兩種不同的人,一種是內向又主觀情緒,另一種用客觀思維。1913年在慕尼黑心理討論會報告有向內(introversion)、向外(extraverted,後來改稱extroverted)兩種不同傾向。1913-1920年期間逐漸分別出所謂的「認知功能」(或是自己觀察,或是相識學者提出),前一百年出版的《心理類型》(德文:《Psychologische Typen》 1921出版, 英譯版《Psychological types》於1923,亦有中譯版《榮格論心理類型》)。

基本概念

「認知功能」有吸收資訊(Perception)跟判斷(Judgement)兩類別,吸收分別具體的感官(Sensation)跟抽象的直覺(INtuition,由大寫N代表,以便於Introverted有區別),判斷分別價值(Feeling/情感)跟理由(Thinking/思考),而且四種認知面向個別可傾向內跟外,傾向內是把個人當作來源,傾向外則針對外在環境或其他人。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細說認知功能〉

每個心理類型有判斷及吸收兩方面,自我意識是以單一認知功能為意識主宰(例如傾向內思考者所說「我思故我在」),叫做「主導功能」,還有其他類別的功能合用(輔導、第三),位置也影響功能的使用,可以進一步參考〈自我意識結構〉

MBTI測驗由麥氏母女於20世紀中把榮格的概念簡化在美國推廣,開發出初步測驗並收集初步統計資訊,理論貢獻包含分別出單一主導功能可搭配兩種輔導功能(例如Te主導可以有Ni或Si輔導),把榮格以主導功能分別的八類型擴大為16並且提供至今普遍使用的四個字母標籤(E/N,S/N,T/F,J/P),想要了解四個字母代表跟類型認知功能的關係可以參考〈MBTI的命名格式〉

*註解:MBTI測驗結果的精準度很有限,自己幫人判斷類型的時候發現相當大比例的判斷結果不正確(不管是自我判斷或測驗結果,但誤判也有一定的規則性,可參考〈MBTI測驗問題說明〉)。

其實個人發展與成熟化也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表現,而且身邊的人、環境跟個人選擇與自我了解也有塑造作用,因此不能把每個人都當作16個刻板印象之一看待,但若理解對方的類型,對認知功能跟理論也有一定的理解,還是有不少人生方面可以提高自我及他人了解

現在最常見的分類是用16類型(2^4),不過美國也有團隊細分512類(2^9)把16個基本類型個別細分32子類,不過先提供16類行資訊,建立基本認知,除了個別說明表跟陳述,也提供說明表〈類型表格說明〉,本網站說明類型可以參考〈16 人格瀏覽表

進階概念

其實16類型之間也有不同層面的共同性,其中〈4 temperaments〉組合人生關心的內容與方面及其社會功能,細分〈相關的屬性〉,另外『互動模式』可以說明其中不同角色的一般表現的方式。

認知功能不是單獨而以同類別兩個不同面向(T+F或S+N),一內一外的一對組成軸的概念描述其兩端關係與互相影響,可以參考〈認知功能軸(P類-吸收)〉〈認知功能軸(J類-判斷)〉

使用也不是單獨,一般都會合用P類跟J類的,反應具體〈認知功能合用模式〉

自我意識談到四個功能,其實每個人都會受八個功能的影響,之前美國John Beebe提出全模型以及相關原型描述,可參考〈八個認知功能模型〉

一般的自我意識模式用前三個功能為主,也比較容易看到,「劣勢功能」啟用需要意識轉換到「潛意識」、另有進入「陰影」的意識狀態,需要進行意識狀態轉換,可以參考〈意識狀態轉換〉

如前所講都是關於個人,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若屬於互補是基於〈認知功能互補性〉

想要了解至今的歷史發展以及重要貢獻者,可參考〈歷史發展〉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