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概念造成不少誤解,跟「外向」定義又不一樣。

原本定義

(註解榮格原文單詞是extraverted後來多用extroverted)

傾向內與外的分別在榮格之前已經有些類似的觀察,但榮格分別探討基本定義是跟隨性衝動的方向,再來以多種認知面向加以分別(亦即傾向內、外的各種認知功能),那麼此處先提供基本定義參考《心理類型》:

傾向外者主要追求外在物體、毫無保留地投入,從外在獲得認同與認可,選擇依據/依賴外在,適應程度決定其主體跟外在的同化程度。

傾向內者堅持內在主體,反對過度依賴,排斥或害怕受影響與支配,追求內在概念與自由,但因此也部分放棄對外的影響力。

五大人格特質(Big 5)是純粹基於表面現象差異分別人幾個主要的特質(亦即沒有帶理論框架假設),相對純粹科學的模型,其中有外向性(extroversion)定義包含人對外樂意表現自己,顯現著精力充沛、有自信、往外溝通與表達,豐富的社交圈及經常參與社交活動,這個定義比較接近一般人對「外向」的概念,但也有MBTI圈子裡的人利用這個定義跟E類型划上等號*,但此有深層誤解,沒搞清楚定義,本文加以說明。

*(之前有國外朋友在公司有一天下午的MBTI活動,用類似的定義)

統計效果

假設混用Big5的外向性等於E-類,那麼人只有這兩個分別,在統計結果應出現M型分布(一邊是「E 類」、一邊是「I 類」),但一般調查「外向性」結果還是常態分布,若每個類型外向程度不同,還有同類型發展模式有差,至少跟常態分布表面上不違背。

當名詞還是形容詞?

首先John Beebe特別指出榮氏不是把傾向內或外當名詞來用,而是形容詞,不是一個人就是絕對傾向外者(Extrovert)還是傾向內者(Introvert),事實上每個人既有傾向外與傾向內的功能面向,而且往外與在內(或說客觀與主觀)的自我體驗可能顯現不同,例如往外冷靜、理性,但內心豐富各種感受,反之有人往外表現得非常熱忱、關心即便取悅他人,但內在想法相對硬,以邏輯分析把事情裁開來,這剛好反映着榮格認知功能的延伸意義,就是每個人都有思考與情感,一傾向內一傾向外,例如用傾向外情感就有傾向內的思考(Fe-Ti),或是往外使用理性思考,那麼情感留給內在(Te-Fi)。

MBTI分別「I 類」跟「E 類」

MBTI測驗基於榮格的認知功能,麥氏母女(MBTI創立者)也知道每類型具有傾向內跟傾向外的認知功能,但因為四個字母的類型標籤,明明就有E與I之分,不過這是指主導功能傾向標誌而已,亦即人「自我意識」的意識主宰,能量比較穩定與自在的狀態,所以四個字母的標籤主要是指主導功能(如下說明熟悉的人可以跳過):

傾向外判斷功能(J類)為主導:
ExTJ -> Te為主導 又有 Si或Ni輔導
ExFJ -> Fe為主導 又有 Si或Ni輔導
傾向外吸收功能(P類)為主導:
ESxP -> Se為主導 又有 Ti或Fi輔導
ENxP -> Ne為主導 又有 Ti或Fi輔導

傾向內吸收功能(P類)跟外面互動比較像是J類:
INxJ -> Ni為主導 又有 Te或Fe輔導
ISxJ -> Si為主導 又有 Te或Fe輔導
傾向內吸收功能(J類)跟外面互動比較像是P類:
IxTP -> Ti為主導 又有 Se或Ne輔導
IxFP -> Fi為主導 又有 Se或Ne輔導

自我意識:我正在用傾向內還是外的功能?

個人發展不限於單一方面,隨着年齡的人生機遇與成長會發展其他三以上個認知功能,分別有傾向內與外(甚至還是「意識狀態轉換」,但此屬進階主題),在不同年齡特別意識到另一方面,而發展好的部分已經自動化了,意識焦點(亦即主觀意識)會專注於正在發展的部分,不過從外面來看(亦即客觀角度)可能此人每天花八個小時在進行熟悉行為、一個小時刻意訓練另一方面,在主觀意識中顯著突出後者是好的,因為反應此處下的功夫與成長,但若只是發展潛在的功能,就不能隨便說變成另外一個類型,例如INxJ發展其傾向外的輔導功能(INFJ的Fe、INTJ的Te)會覺得更往外,但因此不會變成ENxJ,雖然兩者有類似之處,但其他特徵仍有別(例如互動模式:INxJ屬「進步型」的完成者、ENxJ屬「目標型」的管控者)。

「E 類」有傾向外主導功能,但不等於「外向」

傾向外不等於所謂的外向(英outgoing)或一定想要高度社交,雖然有部分的功能相對容易主動跟他人互動或連接,但四個傾向外的功能表現的不太一樣,雖然符合榮氏之「傾向外」定義,但只有部分也說得上「外向」:

Fe跟Se比較容易跟人互動:
ExFJ的Fe:的確很關心他人,擅長表達,傳達熱忱,建立和睦相處的溝通方式
ESxP的Se:也樂意大量跟外面互動,在感官層次一直觀察環境,或帶領人創造共同體驗,

而且其中具有Fe又有Se的ENFJ跟ESTP,很容易主動跟人互動。

ExTJ的Te:一般是以做事情或達成目標為主,雖然也會喜歡開會跟帶領人,但焦點不見得在他人身上,而是安排人與資源達成目標。
ExNP的Ne:基本上是廣泛觀察、收集多種來源的資料啟發跨連接聯想,雖然意識到大家想要什麼,但不見得要主動跟多人互動,行為偏向用一種探索模式。

所以Ne跟Te,雖然也是根據外在物體,但不見得要有自我表現與社交相關顯現方式,因此有不少E-類的心理類型,外向程度相對低,例如ENTP類型,但這個也不只是認知功能相關,若講心理類型理論,還有互動模式與性情加以分別。

所以傾向內主導的「I 類」就不外向嗎?

若INFP類既無Se也沒有Fe,所以平時相當的內向,容易把自己視為高敏感人格,集中於自身價值觀(Fi)與經驗(Si),外在要求之下可以選擇暫時用Ne、Te影響他人的思維,但這不是一直可以維持的狀態,但若是INFJ啟動Fe、INTJ啟動Te或者ISFP暫時啟動Se可以相對外向,主動表現自己,狀態只是相當耗能而已。

到底怎麼精準說明差別或共同性?

傾向內的來源

除了文章開頭提供榮氏定義之外,傾向內的功能可以說是來源,不管是 思考、價值、經驗、慾望 的來源,那麼來源,相對有深度、屬個人的、富裕個人生命特色,但可能也不容易改變、不輕易放棄、部分反對外來影響以及選擇接不接受,也符合榮氏定義,具體功能而言,分別有生命內在體驗跟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由傾向內判斷功能來決定(Ji * introverted judgement),不管是個人理由(Ti)還是自己價值觀(Fi),就是個人自我認同的來源,當然視其發展程度(在獨立跟依賴之間),也受判斷軸傾向外功能影響,例如Fe高於Ti的人,思想可能受大眾或限定族群的價值觀影響,未曾獨立化。

生命內在體驗在於傾向內吸收功能(Pi * introverted perception),若是個人經驗與專注力(Si)或個人慾望與意志力(Ni),帶領個人關注,若本身發展遜色而沒有外來支持,則難以完成個人事情。

傾向外的廣泛

那麼傾向外功能注重外在客體,不管是從外觀察(或投射)還是參考與適應人群共同思維與倫理觀,傾向外功能可廣泛收集表面資料,又不限於個人執着或固執,因此可以相對容易而快速適應客觀傾向,具體功能而言,分別外在收集資料與參考群組的判斷。

傾向外判斷功能(Je * extroverted judgement),可以參考他人判斷的結果,或把多種結果客觀比較,不管是(Fe)關心(多數)人的價值觀以及共同倫理觀,還是(Te)理性看待(多數)人相信的理由來進行判斷,然後在個人權限範圍內影響群體的價值觀或決定群體的目標與行為,所以傾向外功能也有領導群體的作用,例如公司老闆先參考下屬的想法,但最終由他選擇策略。

外在收集資料功能(Pe * extroverted perception),有分具體跟抽象層面而獲得外界資訊,用(Se)感官探索具體又現實層面,眼見為實,去那裡或看到什麼,另一種是(Ne)帶着想象力地察覺外來資訊而探索關聯與可能性,人做事情,若外來資訊不足,容易造成閉門造車相關問題,缺乏更多資訊帶來的適應力或機會。

傾向外與傾向內功能互動

首先傾向外功能因為關注外在客體會主動找或探索其對應來源的傾向內功能,也不限於單一個來源:

Fe吸收Fi價值觀,變得更「好」
Te吸收Ti邏輯,變得更「聰明」
Se參考Si的做法,變得更「穩定」
Ne探索Ni想要什麼

另一種互動是傾向外功能 (若有了一定客觀範疇可參考)會反過來影響或指導傾向內功能,不過還是得看後者接不接受:

Fe表達影響Fi感受 (安慰或關心)
Te提供問計畫相關的題讓Ti解決 (例如職場工作項目分配)
Se推動Si新的體驗或做法 (例如打破死板行為框架)
Ne指導Ni意志力(例如給建議)

結論

每個人有傾向外與內雙面的功能,只是發展程度有別,心理類型標籤屬E-類跟「外向性」高不能划上等號,雖然有些相關性,但不是一對一的,具體相關性包含此篇所談的認知功能,除此之外有互動模式、優先合用模式等影響。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