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分享智慧 :人格手冊

我人生的追求之一是人文,亦即推廣自我及彼此之間的了解。人有本性與教養,前者由西方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人格心理學理論(“Psychological Type”,出版於1921,1923英譯),對此提供初步的概念性陳述。現存理論整體包含不同認知功能與方面,自我意識組合以及人與人認知互動;除榮氏建立基礎外,由後人擴展,發展包含MBTI(16人格)、Socionics、Temperaments (David Keirsey)、John Beebe 、Linda V. Berens以及多位現代Youtuber延伸。

人格理論,若正確理解與應用,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我本性、自然傾向與發展潛力,因為某一種偏向可能帶來其他方面的盲點,利用理論框架更容易地發覺而且找出相關資源或向他人求助。尤其遇到外在發展不順利或與眾不同時,由理解彼此可以解除不同認知造成的誤解。

人是社會動物,平常會有問題牽涉到身邊的人,不管是父母跟孩子、朋友、工作同仁(下屬與上司)或愛情關係,也都需要跟其他人相處。此時,若能把握彼此之間溝通、注意或意識之異同也很有幫助,當然部分是教養與文化背景來決定,但多少亦存有個人因素。理解他人之與自己認知方面的不同,更可以讓你意識到原本難以溝通的事。

人生往外擴展,需要做選擇,不管生涯發展、擇友、擇偶、或其他環境。這些選擇也依靠兩或多人之間相容性,有的人跟你很類似,因此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有時人剛好與你互補,角度類似,但看到你不太容易看得到的,這可能是經驗不同,但也有可能是思考與觀察方式不一樣。

理想愛情是這樣,欣賞彼此,但同時自己想給的是對方想要的,反之亦然。不理想的關係,人之間溝通不流暢、誤解對方或得不到自己需要的;當然兩個人成熟度與見識會有很大的差別,畢竟若個人意識不足,更容易自以為是;但進一步分析,可能會發現兩個人談的頻率不一:理解兩個人的type,然後探討溝通及互動方式,可以指出問題出在哪裡,這樣才能有效得解決,要不然單或雙方自以為努力,但看不到效果也真是太可惜。

本人學人格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後,發現很多都是熟悉的,曾經觀察過的行為與偏向,但沒有那麼準確描述方式,很像「人格手冊」,幫你解析,提供詞彙描述各種觀察與判斷方式以及自我意識組合。將來要從介紹基本概念開始,簡單的描述不同type以及type跟type之間的相容性議題,也教你如何判斷。

這個議題有改善人文的可能性,(除自我了解與發展及人與人關係相容性與提升溝通順暢之外)也牽涉到很多社會議題。現在社會已經設計很多機關與體系框架與安排個人生活,但符合大眾不代表適合個人,缺乏多元化的社會容易造成各方面適應不良的問題,最容易顯現於個人心理狀態,不管是青少年ADHD之類的,或成年人活出自己,都不能用單一的標準勉強大家,而更加因材施教。

我這十幾年讀過幾百本歐美及中華古代的書籍,也經過幾個人生轉捩點,讓我培養豐富的人文內心,獲得一些自知之明,才是找到人生的支撐與使命感,由此也讓我更了解他人的。在這一段期間中人格理論談到的本性幾乎沒有一本書,作家的type會影響他的世界觀,中西比比皆是。因為理解人的本性幫助我原諒與放下,亦獲得普遍價值意識與肯定,所以想要把有用的知識分享出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闡明生活或媒體中遇到的現象,讓大家覺得有趣。

Loading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